291
 
本期主題:靜氣平心 臨事不驚







心經常保持平靜,如一潭止水一般,
動也如是、靜也如是,
遇事能靜觀種種因緣,明取捨知進退,
動靜閒忙,不失方寸,成就應物智慧,做生命的主人。


定靜工夫 圓滿諸事

文/普平精舍住持 見膺法師


  人生在世離不開做人做事,如何能夠圓滿?《佛遺教經》中講:「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古德也說:「心有靜氣,則攻無不克,事無不成。」即是告訴我們,有定、靜的工夫,就能處事圓滿。如同《四十二章經》中記載,世尊在一次行化的因緣中,有不認同者來辱罵,佛如如不動,並能以送禮為喻引導對方,使其了解辱罵的果報如影隨形,慎勿為惡。佛陀示現,有定力即能去躁生慧,靜心洞察一切,以智慧面對種種境界,自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妙用。

靜中修動中磨鍊

  該如何培養禪定工夫,進一步有清明的智慧?開山祖師開示:「就是要經常保持這念覺性存在。」在靜中,藉由禪修、打坐,這念心能作主、不動,清楚明白、沒有妄想;在動中,應對進退經常保持覺性存在,遇境能觸物起照。記得從開山祖師手上接下連續發心精舍住持十年的功德證、獎章時,真的很開心,但馬上提醒自己要安住本心,不可得意忘形;並思惟,菩薩行是本分事,是師父慈悲給予鼓勵,如同《法華經》中的化城,最終還是希望弟子繼續精進道業,終至成佛寶所。

  去年圓滿連續發心精舍住持二十年的功德,更是惕勵自己,要知恩、感恩、報恩,若沒有師父、常住,也就沒有自己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的因緣;而且,在度眾利他的過程中,真正是自己收穫最多,尤其是對佛法的信心、對佛性的信心。因此發願要持續守護道場、深化修行、落實弘法;並樂於分享經驗給有緣人,令其能減少摸索的時間。並持續奉行師父的教誨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在靜中養成,固定禪修累積工夫;在動中磨鍊,始終以慈悲利他為本,接引有緣。真正體會到,心平靜了、安定了,任何事情都能觀察得清楚,智慧提升,即能知進退取捨。

心定靜智慧自生

  所謂「動靜長作主,即見法中王。」以平靜安定的心運籌帷幄,能成就的事更多,學習的面向更廣,更有圓融的智慧。記得初初擔任精舍住持時,處理往生事務沒有經驗,被一位執事法師指導:「人往生只有一次。」讓自己默默發願,未來處理居士或其親眷往生佛事時,更要具足定慧、悲智雙運;一者是肯定護法居士平日的發心,此時給予佛法最殊勝、冥陽兩利的協助;二者是體證佛法真實不虛的因緣,讓居士更有信心。尤其當親眷沒有佛法的知見觀念,或信仰不同宗教時,更需知所進退、善觀眾生性,運用善巧方便,按部就班,啟發其善根,方能和合圓滿佛事。例如:臨命終前,鼓勵方便皈依,結三寶緣;透過往生助念、超薦開示給予正確知見;乃至封棺說法,最終希望能成就亡者、陽上親眷學佛的因緣。

  「靜」字一法,能令為人處事向上提升,乃至達到更廣闊的境界。而養成需要時間,不是等到要用時再來累積,如同想吃一碗白米飯,不是這時再來插秧,而是平時就要耕耘、灌溉、施肥、除草等;更需要環境,所謂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」,身為中台道場的一分子,實是大福報,有開山祖師建立中台禪寺、一百零八家精舍,只要依循著制度,精舍禪修、中台一支香、打禪七、出坡作務、薰修教理,自能定慧具足;故要珍惜,善加運用,累積資糧,以靜定、智慧,圓滿人生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