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5
 
本期主題:誦經定慧行







佛所說經典,上契諸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,
專注讀誦、憶持經典,即是落實聞思修,
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
能令行者長養定慧,進趣菩提。


專注一心 妙用自顯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星澈法師


  第一次誦經是在國中時期,女菩薩教我日誦《心經》五次,她告訴我誦經可以讓讀書有成、生活順遂,當時單純地相信著,好好誦經,就會受到佛菩薩的加持與保佑。再長大些開始誦《金剛經》,經云:「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讀誦,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」,每每誦至此,年幼的自己充滿動力,感覺誦經令我充滿福報,相信所求的願望都定能實現。

無垢功德遍莊嚴

  直到學習佛法,才了解背後的原因。《菩提行經》云:「若能繫一心,一切皆能繫,若自降一心,一切自降伏」,當誦持經典時,因專注在經文而使散亂的心定下來,清淨心本具的妙用便得以顯發,因此所求無不果遂,而當下誦持的這念心,清淨無染、是不生不滅的自性珍寶,所以有無量的功德。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云:「無垢功德遍莊嚴」,日日反覆誦持,內心種下菩提種子,更是未來了脫煩惱、道業成就之因。了解背後的緣由後,讓原本孩童時期對誦經功德的盲信,轉為因理解而生的智信,信心更深更穩固,誦經確實有無量功德,確實是自己的事。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為出家弟子定的日課,是每日三部《金剛經》。初出家時總是不解,「誦一部就有無量的功德了,為何要誦三部?」我這麼問自己。原本心不甘情不願地做定課,隨著時間遞嬗,決定嘗試看看,不為了趕進度或交差,練習專注在誦經的當下,經過一段時間累積,竟有了不同的心境;每次誦經,都成為心的歸零點。

  在日常中,和人互動難免而生的小情緒、作業堆疊的進度壓力、慣性想東想西的散亂心,難免或多或少累積在心頭。但透過誦經,心隨文入觀、口誦佛經、手持經本,身口意三業同時停下、安住在正法上,浮動不安的心停息下來──是修定;一次次誦持「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亦帶著自己看破生活裡的起起伏伏──是修慧。定慧的養成,使每次誦經結束便倍感清涼,內心更加清楚明朗。

三環圓修一心持

  誦經除了增長定慧、令身心得安,更進一步,如能至心受持、等持定慧,則能契入法理。智者大師二十三歲時,到河南向慧思禪師參學,禪師指點智者大師修習「法華三昧」,大師持續用功,經十四天後,讀誦至《法華經‧藥王菩薩本事品》中「是真精進,是名真法供養如來」時,寂然入定,證得法華三昧前方便。所謂「受持」,「受」為領納,「持」為維護、堅守;因此「受持」,非一日誦經,就稱受持,而是要持之以恆、日日不間斷,始終都在當前這念心上下工夫,方為受持。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人有至心精進,求道不止,會當剋果。」如能以定慧等持的心誦經,且精進不退,必定能得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
  誦經,在受持讀誦的過程中,日用裡的身口意散亂得以停歇,便是修定;而薰修正法於心,即是深化教理,並使我們能照破生活裡的煩惱,是修慧;煩惱因此分分化除、清淨心分分現前,自然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妙用,最終,如能與法理相契,必能證悟實相之理。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:「修行學佛就是要向佛、菩薩看齊……學習佛的智慧、慈悲、定力,乃至於佛的福德,以及種種功德、神通妙用。」而受持讀誦經典,便是以清淨心為體,同時三環一體──教理、福德、禪定齊修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