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95
 
健康樂活









健康老化──積極面對超高齡社會

文/普賢精舍護法會副會長、保健諮詢公司推廣健康講師 邵珍媛(傳界)

 

 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定義,65歲以上為老年人;台灣在1993年進入「高齡化社會」,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7%;2018年進入「高齡社會」,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4%;預計在2025年,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20%,成為「超高齡社會」。老年人口急劇增加,不僅是台灣面臨的議題,全球都在面對人口急速老化的挑戰,而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包括:新生兒人數減少、老年人數急速增長以及總人口數下滑。

  回顧人類歷史,過去幾萬年的平均壽命落在30至40歲左右。十九世紀,鐵血宰相俾斯麥以65歲作為退休年齡,此年齡界限被沿用至今。但由於平均壽命延長,屆至法定退休年齡時,每個人還有十到二十年的生活,這使得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老年的定義。

  老年,仍要以年齡作為衡量標準?還是要進一步考慮個人身心狀態,採用生命歷程的觀點呢?隨著壽命的延長,老年階段的時間也隨之增長,如何維持身心健康,保持生活品質,成為現代人的必修課題。

身心狀態決定生理年齡

  許多人對老年抱持負面想法,認為老了必會退化、需要依賴藥物、不能再做任何事了。然而,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只是一個數字而已,老年生活的指標最關鍵的是身心功能狀態,老年人仍然可以過著健康、有活力、有品質的生活。

  根據2012年至2018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數據,國人平均壽命增加了一歲,但不健康的餘命(失能、臥病、被慢性病纏身的年數)卻有8.4年,因此,想要長壽同時也活得舒適、活得好,成為台灣社會前所未有的挑戰。

  世界衛生組織將2020年定義為全球健康老化十年大計劃首年,主要目標是保持身心功能的活躍,避免失能和失智,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。為了營造健康長壽的生活型態,需要著重以下三個面向:

一、增加精神心靈及社會活動

  美國一項研究中,針對678位75歲以上的修女進行長期追蹤,他們接受定期的健康檢查和認知測驗,並在過世後捐贈其大腦提供病理相關研究。科學家在其中一些修女的大腦中,發現了阿茲海默症的典型特徵,如類澱粉蛋白斑沉積、神經纏結與大腦萎縮,然而,這些修女在生前並未表現出阿茲海默症的症狀。

大腦中有各種神經元,神經需要彼此連結才能發揮作用。神經元的軸突會去連接其他神經元的樹突,軸突和樹突連結成為突觸。

  科學家認為這些修女有高度的認知儲備量,也就是說有較多運作良好的神經突觸(圖1)。這可能歸因於他們接受較多的正規教育、擁有較高學歷,以及定期參與促進精神刺激的活動,能刺激新的神經突觸連結,減緩大腦混亂的速度。

  因此,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方法之一就是學習新事物,產生新的神經突觸,當學習的事物愈豐富、有意義,愈能喚起視覺、聽覺、聯繫和感情,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。

二、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

  隨著年齡增長,體內水分、肌肉和骨質逐漸減少,但體脂肪比率卻逐漸增加,導致活動能力、耐力和心肺功能漸漸退化。若能保持適當的運動習慣,則有助於提升認知功能,防止失智,同時也能維持骨骼和肌肉的力量,預防失能。

  為了增加肌肉量,避免失智及失能,建議在青壯年時期培養運動習慣,包括:阻抗運動、有氧運動、平衡訓練和柔軟度訓練,以維持足夠的肌肉量,提升身體健康水平(圖2)。

三、攝取充足均衡的營養

  良好的飲食習慣亦能預防失智和失能,日常飲食應包含六大類食物,均衡分配,多元攝取,以獲得各類營養素。

1.蛋白質

  蛋白質對於器官和骨骼肌的功能至關重要,包括骨骼肌量、握力、行走能力以及正常的生理機能等。研究結果顯示,蛋白質攝取量和肌少症高度相關。因此,建議每公斤體重應攝取1至1.5公克的蛋白質,以避免肌肉量的流失。換言之,每一餐應攝取25到30公克的優質蛋白質,以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和肌肉健康。(優質蛋白質含有足量的必需胺基酸以供身體所需,同時也能維持生命並促進成長發育,如黃豆及其製品即是優質蛋白質來源。)

2.必需脂肪酸

  攝取不飽和脂肪酸,避免攝取反式脂肪以及高溫、氧化的油脂,均有助於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,減少腦損傷的風險,並預防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的沉積,同時提升身體蛋白質的合成效率。特別需要注意Omega-3和良質Omega-6的攝取比例,理想比例為1比4,此二種必需脂肪酸可透過堅果、種子和全榖雜糧攝取。

3.植化物抗發炎食物

  攝取深綠色、黃色和深紅色的蔬菜水果,可以獲得豐富的維生素C、E、鋅、硒、錳等抗氧化物質。這些成分可以避免神經退化疾病和心血管氧化的發生,並抑制運動產生的活性氧。同時,它們還能抑制脂肪和蛋白質氧化,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,預防DNA損傷,並防止乙型類澱粉蛋白的堆積,進而預防阿茲海默症。此外,這些抗氧化物質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,減緩身體老化。

4.維生素B群

  堅果、穀類富含維生素B群,能促進醣類、脂肪、蛋白質的代謝作用,消除疲勞,亦有輔酵素的功能。

  隨著年齡增長,有些維生素更難被身體吸收,例如:維生素B6、B12和葉酸,缺乏此類維生素可能導致同半胱氨酸濃度增加,這與多種慢性疾病呈正相關。其中,維生素B12特別容易缺乏,而它與神經功能、細胞代謝和紅血球生成相關,素食者可以透過攝取牛奶、營養酵母補充,確保身體機能正常運作。

5.膳食纖維

  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益菌的生長,預防腸漏症、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,降低罹癌風險。因此,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,每日建議攝取25至35公克的蔬菜和全穀雜糧。

6.維生素D及鈣質

  菇類富含維生素D,能幫助鈣質的吸收,有助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和骨折。近期研究更顯示,維生素D與肌肉合成密切相關,曬太陽亦有助於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,若再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效果更為顯著。

  對於年紀漸長、骨質流失的人來說,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至為重要。50歲以下的人,每天需攝取1000毫克的鈣和600毫克的維生素D;而50歲以上,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,建議鈣的攝取應達1200毫克。

  對於缺乏維生素D的人,建議每天補充10至20微克,這有助於增強生理機能、增加肌肉力量,同時減低跌倒和骨折的風險。有鑑於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較為困難,建議除了保持均衡飲食外,也應適度曬太陽,以確保身體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。

7.水分

  充足的水分有助於維持體內各系統的正常功能,並能對抗疲勞、緩解頭痛。隨著年齡增長,腎臟保水能力降低,身體脫水的現象愈來愈普遍。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的研究報告,部分用於治療心臟病和血壓的藥物也可能影響身體的保水能力。

  營養學家建議,每公斤的體重約需攝取30ml的水量,因此可根據個人體重計算出每天所需攝取的水分。例如,50公斤的女性每天應該攝取1500ml的水分。而慢性病患者,建議諮詢醫師以確定適當的飲水量。

8.腦磷脂

  腦磷脂又稱磷脂絲胺酸,是人類細胞膜的重要成分,大腦神經髓鞘中含有豐富的磷脂絲胺酸,負責神經傳導。當磷脂絲胺酸不足時,神經細胞間的訊號傳遞會受損,進而產生認知障礙。

  磷脂絲胺酸可以從大豆和綠色蔬菜中取得,均衡攝取有助於維持神經系統的健康。

結語

  以上是依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「生命歷程觀點」,旨在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。年齡增長是持續發生的事,不應設定從特定年齡才開始注意飲食、維持健康,而應從年輕時就維持良好的生活方式,方能打下健康的基石。

  健康老化、成功老化、活躍老化,是我們所有人的終極目標,每個人都應積極準備讓自己有一個充滿活力且健康的老年生活,不受年齡的限制,實踐生命的真諦。

  


單元首頁